中国足球史上,最辉煌的时期应该是民国时期。如果要评选最伟大、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足球运动员,那非李惠堂莫属。他的成就和影响力,至今无可比拟。
李惠堂出生于1905年9月18日,香港人。小时候,他对足球有着浓厚的兴趣。由于家境贫寒,常常没有球可以踢,他便用柚子当球,以狭窄的狗洞作为球门,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练习。尽管环境艰苦,他依然坚持不断地练习,锤炼了自己的射门技巧。
李惠堂的父亲李浩如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建筑商,父亲认为李惠堂作为家中的长子,应该继承家业,做一名建筑师,因此严禁他踢足球。为了继续踢球,李惠堂不得不偷偷练习,每次被父亲发现,都会遭到责打。为了尽量减少挨打的次数,李惠堂在学习上也不敢懈怠,总是尽快掌握学业,然后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踢球。
然而,李惠堂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。1922年,17岁的李惠堂被选入香港的南华队,这是香港最顶尖的足球队之一。凭借着他1.82米的身高、出色的控球技术以及敏捷的跑动,他很快成为了球队的主力前锋。尽管父亲依然不支持他踢球,但在家人的劝说下,李惠堂的父亲终于同意了他的决定。同年,李惠堂参加了香港甲级足球联赛,并凭借其精湛的球技在香港被誉为球怪。
1923年5月,李惠堂随南华队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。出征前,父亲对他说:球场上,不能小看任何对手,也不用畏惧强敌。李惠堂带着父亲的鼓励,表现得尤为出色。南华队在这次比赛中先后击败菲律宾(3:0)和日本(5:1),最终获得冠军,李惠堂也因此声名大振。
同年8月,李惠堂所在的南华队被邀请到澳大利亚,与新南威尔士队进行比赛。比赛开始仅五分钟,李惠堂便打入两球,整场比赛他共攻入三球,成为全场最闪耀的明星。赛后,他获得了澳大利亚颁发的金质奖章,香港的媒体纷纷报道了这场比赛,并称他为球王。
民国初年,列强常常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。李惠堂深感不满,决定从香港来到中国足球的中心——上海,想要以中国足球队的身份与外国球队较量。他在足球界的声誉已经非常高,不仅球技了得,理论也很专业。于是,上海复旦大学聘请他担任足球教练,之后他加入了上海的乐华队。22岁的李惠堂凭借出色的球技很快成为球队的领军人物。
1926年,李惠堂带领乐华队参加了史考托杯足球赛,并在决赛中以4:1大胜连胜九场的英国猎克斯队,成功打破了外国队对中国队的压制,刷新了中国足球的历史,令外界对中国足球刮目相看。接下来,李惠堂继续带领乐华队参加了西联甲组联赛、首届高级杯赛和中联甲组联赛等赛事,乐华队在这些比赛中屡次夺冠,李惠堂也因此被球迷亲切地称为一代球王。
当时,民国时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:看戏要看梅兰芳,看球要看李惠堂。梅兰芳是京剧舞台上的大师,而李惠堂则是足球场上的传奇人物,足见他在当时的地位。
李惠堂共参加了四届远东运动会,并且每一次都带领中国队夺得足球冠军。
到了1936年,中国队终于有机会参加柏林奥运会的足球比赛。但当时的国民政府把重心放在了抗战上,并没有给予奥运赛事足够的重视。为了能够让中国队顺利参赛,李惠堂和他的队友们不得不自己筹款。尽管资金不足,他们还是提前两个月就出发了,一边前往柏林,一边沿途进行表演赛。李惠堂和队友们总共参加了27场比赛,取得了23胜4平的好成绩。然而,因一路上未能得到充分的休息,最终中国队在奥运会的比赛中以0:2输给了英国队。
随着抗日战争爆发,李惠堂坚守在内地,并组建了五华足球队。在重庆、成都和自贡等地,他带领球队举行义赛,所筹得的款项全部用于支援抗战和帮助贫困百姓。李惠堂还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:认认真真抗战,随随便便过年,表达了他为国家而战的决心。
1948年,李惠堂获得了国际足联的裁判证书,成为中国足球史上第一个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。
李惠堂的足球生涯中,获得了超过50项荣誉和120枚奖章,堪称中国足球的传奇人物。1966年,他被亚洲足协和世界足协同时推选为副会长,影响力遍及全球。他也被誉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,与贝利(巴西)、马修斯(英格兰)、斯蒂法诺(西班牙)和普斯卡士(匈牙利)同列。
在那个动荡的民国年代,李惠堂通过足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,激励了无数人相信胜利的可能。因此,他理应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、最具影响力的足球运动员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